今天我們去了安陽文字博物館。在文字博物館,我第一次知道了,最早發現甲骨文的清朝叫王懿榮的人。有一次他有病看見一味中藥叫龍骨,覺得奇怪,就翻看藥渣,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。
在一樓,導游帶領我們講解了最早發現甲骨文的人,甲骨文在古時候的用途是用于占卜、計事用的。制作甲骨文的材料大部分都用龜腹,龜背甲特別少,因為,龜背部凹凸不平,刻字很難刻,所以,龜背甲骨文就少。
在二樓我們見到了豬肩胛骨文、羊肩胛骨文、牛肩胛骨文,看著這些刻在小小骨頭上的文字,好像文盲在看天書一樣。我們還看到了好多象形文字,但只能認識一些比較簡單的,比如“人”“王”“井”“田”“樹”“日”“月”。
我們來到第三層,象形文字經歷了商代早、中、晚、末幾個時期。古代勞動人民不斷發揮聰明才智,最后又出現了四大發明的造紙術。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,秦始皇發現各國的字體都不一樣,比如“馬”字,六個國家能寫出六種字,管理起來比較麻煩。于是,秦始皇就讓六國都寫秦國的字。又把字重新改革一下,圓的寫成方的,繁體的改成簡體的。就這樣在秦國,既統一了國家又統一了字體。
文字的進化從陶器文字—甲骨文—金文—小篆—隸書—楷書—行書—草書和行書。造紙術—印刷術—刻板—排版—到現在的電子時代。
這就是文字發展進步的歷程。世界上四個文明古國,已經消失了三個,唯獨祖先留給我們的瑰寶依然在閃閃發光。
今天的旅游雖然很累,但是,讓我受益無窮。
上一篇:我是多么難過
下一篇:沒有了